绘春湖美不胜收。
百米长廊“曲影菡香”。
提升改造后,景观错落有致。
桑柘馆前的公园入口广场。
绘春湖提升水质的同时,增种了水生植物。
南公园去年11月启动第二次提升改造,如今重新开放盛装迎客!这座历史上曾为王府花园的古典园林,会有哪些变化?南公园又是一座有着怎样故事的公园?记者带你一起去看看。
A打开看水空间
新版南公园更好看
南公园位于福州国货西路上,这里曾是清朝初年靖南王耿精忠家族的别墅花园。同治年间,闽浙总督左宗棠曾在园内设立桑棉局,后在民国初年改名桑柘馆,如今从大门一进入公园,就能看到公园的这一醒目景点。
“广场地面原来为小块的铺砖,现在统一采用了大规格的石板,移除了桑柘馆前遮挡游客视野的盆景,增设了蟒龙的浮雕壁画,简洁大气,也烘托出南公园曾作为王府花园的历史背景。”说起桑柘馆前的公园入口广场,项目负责人吴起飞介绍,广场面积为2500平方米左右,提升改造后,广场视野变得更加通透。打造通透的游园视野,这是此次提升改造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思路。
据了解,公园在上一轮提升改造中,多采用堆坡造景的方式,但环绘春湖边过高的小山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游客欣赏绘春湖水景的视野。为了方便游客游园时看“山”也能望“水”,吴起飞告诉记者,此次提升改造中,通过削减几十厘米到1.3米不等高度的缓坡处理方式,打开看水空间,游客穿行园道时,视线所及,就是一幅景色交融的“山水画”。
“游客原来穿出桑柘馆后,视野直面的,是一个人多高的造景小山坡,现在从中打通山坡后,游客就能沿着步道,直步绘春湖边。”吴起飞说。
B绘春湖“洗澡”提升水质
绘春园“换装”全新亮相
绘春湖面积6600多平方米,在南公园300多年的光阴里,虽然周边建筑多有变化,但绘春湖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模样,见证着南公园的历史。在此次提升改造过程中,绘春湖通过“洗澡”,进一步提升了水质。
吴起飞告诉记者,通过干塘清淤的方式,外运了湖内五六千立方米的淤泥。目前,绘春湖边建设有4个补水井,一套人工水体净化系统,为绘春湖源源不断注入活水,公园的水位相较此次改造前提升了40厘米左右。提升水质的同时,施工方还在湖内增种了水生植物。
据介绍,清光绪年间,王凯泰督闽时下令修复南公园,并广植梅花,改园名为绘春园。目前的绘春园则是南公园的“园中园”,位于公园东南角,面积为4000平方米。原来的绘春园造景存在种植密度过高的情况,缺少足够的游客休闲空间,无法吸引游客入园游览。此次提升改造过程中,建设单位重新梳理了园中植物景观,做到疏密相间,通过增加开花植物,实现景观错落有致。与此同时,通过古典园林假山园门的营造和增设木构圆顶凉亭,增加了绘春园的雅韵和游客逛园休闲的野趣。
C
花化彩化添春色
未来融入“大街区”
在此次提升改造过程中,南公园增加种植了紫微、紫玉兰、西府海棠、樱花等近20种花化彩化景观植物,进一步营造了古典园林的满园春色。而增设的多处亲水平台,可供游园游客闲坐静享亲水乐趣。未来,游客还可从连接出口,步入相邻的南公历史文化街区,感受“海丝与贡赐文化”在榕城的历史文化积淀。
据了解,南公河口历史文化街区古称“河口”,是明清时期以琉球为主的37个国家贡赐来往的主要交流场所,属于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公园与南公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位置相近,在历史文化上也彼此交融。
比如,作为南公园内的众多亭子之一,琉球亭见证的正是明清时期福州和琉球朝贡贸易、文化交流。而荔枝亭、桑柘馆则与历史上为福建发展作出贡献的左宗棠有关。此外,在隔壁的南公历史文化街区,左公祠恢复重建项目正在进行中。
目前南公园预留有两处同南公历史文化街区相连的出入口,待后者完成修复保护后,二者有望共融形成一个“大街区”。届时,无论是漫步公园还是穿行街区,置身其中,都将感受到厚重的福州历史文化底蕴。
□相关连接
两次提升改造
公园越来越美
据了解,在第一次提升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者通过一张康熙年间荷兰人手绘的福州地图及运用老照片整理推演方式,逐步确立了入口牌坊等核心景点的空间布局,助推了南公园历史风貌的恢复;而在这次提升改造过程中,通过空间整合、景观优化、水体治理,促进了南公园园林景观与南公河口历史街区建筑群的协调统一。
据介绍,南公园入口牌坊为三开间八柱九踩斗拱的规格形制,是目前福州园林中规格最高的牌坊。走入公园内,绘春湖畔300多米长的风雨连廊的横梁上,数百幅苏式彩画,勾画着南方自然山水和花鸟鱼虫,尽显“中国风”。在公园里移步换景间,若是累了,倚墙而建的藤花轩、双亭合一的连里亭、曲径通幽的问梅亭等大大小小的中式亭台,是闲坐歇息的好去处。
如今的南公园里,四宜园、曲影菡香、望海楼、左公祠纪念碑、古观景台及石拱桥、万寿廊、百年夫妻榕等,都已成为公园的核心景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