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蓝色的菇棚,描绘出起步镇下长治村的美好蓝图。
福州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去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0.78亿元,比增4.1%,总量及增速均居福建省第一;一产增加值560.7亿元,比增4%,总量及增速均居福建省第一。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现代农业“加速跑”
一都镇是中国着名的枇杷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
近年来,一都镇立足特色产业优势,围绕“枇杷强镇”的发展战略,引种枇杷新品种,推出枇杷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打造枇杷节,带火了一都枇杷品牌。“一都枇杷”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名单。
去年,受疫情影响,多地农产品滞销,一都枇杷却成功突围。这得益于一都镇提早布局,向枇杷电商产业积极转型。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福州市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相继出台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福州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凸显。2020年,水产、畜牧、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和竹木花卉等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
福州市聚焦特色项目,推进重点农业乡镇建设。闽清县梅溪镇、罗源县起步镇、福清市一都镇、永泰县嵩口镇已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梅溪镇、一都镇被评为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试点建设扎实推进
绘出乡村亮丽画卷
洁净的村道、绿意盎然的公园、郁郁葱葱的果园和静静流淌的碧水……走进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依托好生态和农业产业,长安村积极探索“旅游+农业”模式,着力打造多点文创基地,结合长安游乐园、采摘园等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过去一年,村财年收入达到79万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
去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福州市以“一革命五行动”为主要抓手,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去年底,福州市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9.32%,农村垃圾治理率达100%,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达91.42%,完成既有裸房整治2.7万栋,1366个村实施了“村植千树”村庄绿化。
福州市还扎实推进省、市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在福建省首先采用千分制考核办法,去年成功打造出了长乐区长安村、晋安区九峰村等为代表的5个高级版试点村、64个中级版试点村;评选出首届“福州市十大魅力乡村”,培育发展23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形成“串点连线成片”的格局。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脱贫地区振兴亮眼
连江县江南镇梅洋村地处山区,曾因村财不足,被列为福州市级贫困村。近年来,在市县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梅洋村挖掘梅花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经济。
如今,漫步梅洋村,万株梅树扮靓溪畔,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田园阡陌鸡犬相闻。以“梅”为媒的生态农庄、民宿客栈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为老区带来新生机。今年春节期间,来这里赏梅的游客日均达千人,村民纷纷在家门口卖起农货,拓宽增收渠道。
去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福州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未出现返贫现象。
全市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底的7321.02元,增加到去年底的20648元,年平均增长18.64%。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一。
为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去年,福州市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福州市还加大对贫困村发展的扶持力度,扶持连江县梅洋村、天竹村、坂顶村,永泰县溪口村,罗源县福湖村等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创建,连续三年给予每个村每年100万元补助。同时,优先将47个贫困村纳入省市乡村振兴试点村,占比23.5%,福州市级财政给予5488.35万元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最新评论